驚恐症

偶爾觀看恐怖電影,感受當中的緊張氣氛,對不少人士來說是一種不錯的娛樂;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患上「驚恐症」的病人,對周遭事物感到恐懼,每天活在無形的壓迫下,仿如成為恐怖片當中的主角,當中感受外人難以想像;若病情持續,會增加病人衍生其他情緒問題、以至自我傷害的風險,若懷疑出現有關徵狀,應及早求醫。

 

驚恐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輕度情緒病,患者會在毫無預警下重複經歷驚恐感覺,即使他們只是在正常環境中生活、工作,亦可能會被突然而來的焦慮和恐慌感覺包圍,甚至感到死亡威脅。有患者指,這些驚恐感通常持續1020分鐘,直至他們離開該個令他們驚恐的環境,其身體及情緒狀況才能逐漸回復正常。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曾進行有關驚恐症的本地調查,以隨機抽樣形式,訪問了約3000位年齡介乎1560歲的人士。結果發現,約5%受訪者符合驚恐症的診斷標準,以此推算,全港1560歲的人口中,可能潛藏著12萬名驚恐症患者。調查又發現,當中四成出現自殺傾向。

 

驚恐症的常見徵狀包括︰心悸、流汗、發抖、呼吸因難、窒息感、胸部痛楚翳悶、作嘔或腹痛、頭暈或面色青、感到眼前一切虛幻或不真實、害怕自己失控,甚至感到死亡的威脅等。部份患者會以為自己的心臟出現毛病,花費金錢和時間接受不同的健康檢查,卻找不出背後成因,到最後才經證實是驚恐症所誘發的徵狀。

 

在遇上緊急情況時,腦部會啟動連串反應︰視覺和其他器官訊息會傳送到丘腦,然後再轉送至大腦其他相應的部位如杏仁核、海馬迴和腦皮層,腦部經多個部位的協調後,便會出現連串生理反應,即所謂「迎戰或逃跑」Fight & Flight Response。這種「迎戰或逃跑」的反應會傳遍全身。當交感神經系統啟動,分泌腎上腺素,令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血壓上升,整個人便處於警戒狀態。

 

然而,驚恐症患者的反應有別於以上機制,他們長期處於「迎戰或逃跑」的極端反應,長久下來,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負擔均非常沉重,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或壓力的情況下,亦可能湧出無法壓抑的恐懼和焦慮感覺,而這些突如其來的恐懼和焦慮,往往令患者產生強烈的害怕和不適感。

 

有研究發現,遺傳是驚恐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在各種類型的焦慮症中,驚恐症及強逼症有較多遺傳的因素。有超過三分一的驚恐症患者,有一位家庭成員有相同病史。至於環境因素,包括童年時傷痛的經歷、以至父母本身的焦慮表現,都可與此症有關聯。另外,性格上較容易受壓力影響的人士,普遍較易觸發驚恐發作。

雖說驚恐症不會帶來即時生命危險,但若病情持續,仍可能衍生其他重性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但病人亦毋需過於悲觀,現時針對此症的治療亦有理想效果︰精神科醫生若證實病人患此症,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有助舒緩症狀,現時治療驚恐症的藥物,大多都有效而副作用不多。通常醫生處方的第一線藥物為SSRI,它比舊一類的藥物在安全性及受藥性方面更為理想。服用初期(大約四日至一星期) 部份患者的緊張及食慾不振情況會有所加劇,但這些病徵會逐漸減緩及消退。

 

至於認知行為治療,讓患者明白恐懼感並不真實,糾正他們的思想謬誤,透過循序漸進行為練習,逐漸克服驚恐症,減輕徵狀對他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治療亦幫助教導病人在病徵出現時,如何處理及面對生理上的不適,如肌肉放鬆的方法及呼吸的控制。

 

當患者在緊張時,呼吸會變得短及急促,這可會造成身體的氧氣及二氧化碳量失衡。因此患者需放緩呼吸,用腹式呼吸使呼吸變得緩慢且深,從而使身體內的氧氣及二氧化碳水平回復正常,改善驚恐感覺。

 

 

精神科專科醫生

丁錫全

返回